科技者,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
强化创新导向,科技奖励激发自主创新热情
4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4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13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近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出炉并完成公示。
科技奖励制度是鼓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营造创新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奖励工作,结合科技发展实际水平和阶段性战略目标,不断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逐步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奖励体系,对促进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增强创新自信心和内生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年初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盛事。在这场大会上颁发的,是代表我国科研技术最高水平的国家科学技术奖。
目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有五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由国务院颁发证书;这两个奖项不分等级。其他三个奖项由国务院颁发证书和奖金,分为一、二等奖两个等级;对作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可以授予特等奖。
就数量而言,这些奖项每年评审一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国际科技合作奖每年授奖数额不超过10个。被称为“国家科技三大奖”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近年来的评审标准越来越严格,奖励数量逐年递减,近5年每年不超过300项;随着受理数量增加和奖励数量控制,近两年授奖率下降至19%。记者查阅历史授奖名单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经常出现空缺。
“在提高质量、减少数量的原则下,自1985年以来,‘三大奖’每年奖励数量均控制在限定范围且逐年递减,从1946项减少到近5年的不超过300项,减幅达84.6%。”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三大奖”受理项目数创下历史新高,但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科技奖质量,决定坚持少而精原则,严守标准,宁缺毋滥。
激励自主创新,是国家科技奖评选的重要导向。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奖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重点奖励重大科学发现,注重原创性、公认度和科学价值;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奖励重大技术发明和创新,注重先进性、应用效益和经济社会价值,明确成果应用满3年以上等“硬核”要求。
“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坚持强化创新导向,既鼓励自由探索的科学成就,也鼓励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创新;既奖励领跑世界的重大成果,又奖励虽落后于人但从无到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成果。”该负责人表示,通过持续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推动作用,让创新第一动力更加澎湃有力。
加大基础研究激励,创造良好科研生态
在今年1月10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成果斩获了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多项大奖。
近年来,国家科学技术奖加大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奖励,强调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紧密结合。2019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修订草案)》,明确提出自然科学奖要注重前瞻性、理论性,加大对数学等基础研究的激励;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要与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注重创新性、效益性。
基础研究是支撑科技强国的“创新源”。国家自然科学奖奖励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个人。从赵忠贤院士领导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到潘建伟院士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研究,从王贻芳院士领衔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到唐本忠院士团队聚集诱导发光等研究,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不断进步、多点开花。
铜在当今社会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国防工业等重要领域,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性大宗金属之一。
面对我国的铜资源保有储量极大短缺的情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侯增谦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造山带扎根十余年,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回答了在缺少活动大洋俯冲的碰撞环境下,斑岩铜矿特征及形成机制的问题,极大拓宽了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查区域,该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我们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突破瓶颈,通过理论创新,指导技术实践,短时间内就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十多个铜矿。”侯增谦说。
坚持需求导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紧密结合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在机械装备、新一代半导体照明、航空安全等领域,经过多年科研积淀,涌现出多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驱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针对白炽灯等传统照明光源存在电光转换效率低的问题,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历时十余年联合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成套技术,关键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在北京奥运会、十城万盏示范工程等重大工程实现示范应用。
“LED节能效果显著,其电光转换效率是荧光灯的5倍,白炽灯的20倍。”项目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李晋闽介绍说,目前我国已有近50%的传统光源被LED产品所取代,每年累计实现节电约2800亿度,相当于3个三峡水利工程的发电量。
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获奖的创新成果通过紧扣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把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让技术更加贴近群众、造福人民。
肿瘤、创伤、炎症等病因可导致颌骨缺损,这种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的咀嚼、吞咽、呼吸等生理功能,对病人的心理造成创伤,降低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颌骨修复重建手术难度大,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功能重建是世界性难题。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颌骨缺损功能重建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组率先提出了“功能导向的颌骨重建”理论,创建关键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
项目主要完成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张陈平告诉记者,项目组创新性地使用小腿腓骨重建颌骨,平均手术时间缩短2小时以上,减少患者多次手术的创伤,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医疗费用,使数千例患者恢复了咀嚼、吞咽等生理功能,同时解决了颌骨畸形患者的自闭自卑心理,帮助患者重燃勇气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胸怀祖国,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
袁隆平、王永志、孙家栋、黄旭华……1999年以来,33位杰出科学家被授予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据了解,在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评审表中,共设计了四大项8个评价指标,其中,科学思想品德排在首位。
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正是以亲身行动阐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模范代表。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是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从1958年起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隐姓埋名30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
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当隐姓埋名人。在离家的30年中,黄旭华和父母的联系只剩下一个海军信箱,家人不知道他在外做什么,父亲直到去世也未能再见他一面。从参与核潜艇研制这个“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时起,黄旭华便选择了终生报国。“如果要问,这一生有何感想,我们会自豪地说,这一生没有虚度;再问,你们对此生有何评说,那我们会说,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事业,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
尽管荣誉等身,黄旭华却依然谦逊如常。他再三讲,中国的核潜艇是全国大力协同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自己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成员,功劳是大家的,荣誉属于集体。几十年来,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直到今天,九十多岁高龄的他还会坚持去到办公室,为年轻一代答疑解惑、加油鼓劲。
勇攀高峰,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
“在预警机研制的过程中,我就坚信我们中国人一定能行,我们不比别人差,我们一定能独立自主地把预警机搞出来。”著名雷达工程专家王小谟院士当年在研制383雷达时,提出了世界首创的脉内扫频方案;在研发空警-2000时,又创新性地把相控阵雷达搬上了预警机。他认为,要创新,首先要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还要多留心身边的事物,特别是对新东西要感兴趣,对事物有敏感性。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当时国际上最成功的飞船是俄罗斯的,前后成功研制了上升号、东方号和联盟号,联盟号又进行了两次完善改进。我们还跟着这条路走吗?没有,直接跨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回忆,通过一开始就按照世界最先进的三舱方案进行设计,节省时间和经费,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飞船整体达到俄罗斯联盟号的水平,甚至在个别地方还有所突破。“和美俄相比,尽管我国载人航天计划起步晚,但是起点很高,不走前人老路,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举抹平了和世界航天强国40多年的差距——这就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最大的特点。”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项科技创新成果既凝聚着科学家的智慧与辛劳,也是科学家精神的外在体现。
“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将坚持不断完善评审标准,选树科技界广泛认可的先进典型,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自觉践行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形成促进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报记者 段相宇 杨文佳)
【编辑:王禹】
September 12, 2020 at 06:19AM
https://ift.tt/3mgbVZO
改善生态激发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 - 中国新闻网
https://ift.tt/2UQ9JMH
Bagikan Berita Ini
0 Response to "改善生态激发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 - 中国新闻网"
Post a Comment